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休闲娱乐

一个镜头性张力拉满,他重新定义男神

时间:02-19 来源: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109

一个镜头性张力拉满,他重新定义男神

2023年内娱的最大赢家是谁?年底,豆瓣的“乐子人影视大赏”抢滩登陆,宣告去年的娱乐圈之“最”。它捧场——“最好嗑CP”高启强x陈书婷,大哥大嫂出马,在一众BL中杀出重围。 图源:网络它诚实——“最难嗑CP”刘诗诗x刘宇宁,把观众对丑男的嫌弃写在脸上。看着刘诗诗万年不变的美貌和对男主深情款款的星星眼,只能说不愧是古偶一姐。这份极具信念感的职业精神,值得小花们都来学学。 图源:网络榜单呈现出内娱许久未见的诚实与坦荡,同样是对演员们的评价,却和各种本质上讨好饭圈和分主流的流媒体“xx之夜”、“xx大赏”有本质上的区别。广大路人盘显灵,票数的客观性让褪去了光环们的各路牛鬼蛇神孰高孰低,一览无遗。其中,更有个好玩的现象。那就是去年最出圈的男性角色,所谓影视圈新晋的“老公”们。这些人在去年以前,没有一个是娱乐圈的顶流;单看三庭五眼,有些甚至算不上标准的美男。而与之相对的却是那群手握代言资源顶尖,因为颜值、身材被吹上了天的小鲜肉,沦落到被吐槽,被拉踩。是女人们不看脸了吗?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醒悟,在“资本的丑孩子”和“内娱假人”之间,你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审美,便只能任由劣币驱逐良币,承受视觉霸凌。在内娱审美都朝下走的今天,发掘真正的帅哥,只能从「我」做起。“全世界都想睡他”这次榜单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10个“最具性张力角色”。每一个榜上有名,曾经称霸过微博热搜和小红书梦女文学。榜首孟宴臣,凭借背德文学一炮而红。演员魏大勋也从“姐姐严选”成功进阶为“新中式总裁”,热度爆表到连上综艺都被沈腾调侃。名场面:“既然你和他都可以,那我们为什么不行”——“伪骨科”之所以让女性欲罢不能,是因为那股乱伦的禁忌和欲望冲击着东亚社会的道德观,混合着男女情事带来极限拉扯,非常刺激。而哥哥妹妹的称谓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倒显得像是play的一环。两人二十四小时合法共处一室,保不齐下一秒就会干出什么离经叛道的事,汹涌的暧昧比任何尘埃落定都更激发想象力。 图源:网络同理,另一个同样也是因为反差而造就的“神”,来自《漫长的季节》。哑巴傅卫军,女主沈默的弟弟,陪酒女殷红的暗恋者,由演员蒋奇明饰演。 图源:网络这个人物的魅力相较更为隐蔽,因为他不是那种传统言情男主的做派。打架斗殴,作为一众混混里那个唯一不出声却占据“老大”地位的人,出场就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图源:网络再到后面,对姐姐的关怀,对殷红的小鹿乱撞,在大雪纷飞中无声嘶吼祭奠被姐姐杀死的初恋,结局为姐姐顶罪。虽说《漫长的季节》集合了东北老中青三代的男性形象。但对比起“爹味”的王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彪子和略显稚嫩的王阳这些健全男性,反倒是不会说话的傅卫军,俘获了大批女观众的芳心。 图源:网络单独提出孟宴臣和傅卫军,不光因为他们的票数呈现出断崖式碾压。更因为无论从演员外形还是角色咖位上来看,他们都不是第一眼的爆款,却凭一己之力垄断了整部作品的(女)人气。这样的存在引领了去年整个榜单的态势,换句话说,不是孤例。比如排在榜单最末的阿才,出自电影《孤注一掷》。 图源:网络这同样是个非主角,戏份不多的角色。不仅是男三号,人设更不是好鸟,罪行累累起码违反半部刑法。正常女性见到这样的人,第一反应绝对不会是心动,而是恐惧。 图源:网络但就是这样的趋势,可以看到整部榜单上的男性都同理可证,大多不是“善类”。傅卫军偷窃,河道英精神出轨+杀人,高启强涉黑,殷寿草菅人命,许子诠海王,阿才洗钱……但似乎真应了那句话:男不坏女不爱。对比起同一频道的“性缩力榜单”,里面许多人设光鲜的存在。比如医生,总裁,金融白领,甚至消防员。但看到这些角色,你不会觉得他们性感,有魅力。更讽刺的是,这些都是清一色的男一号。他们不仅有强悍的粉丝、惊人的流量,还有全方位布置的服化道、修图、特效为其加持贴金。结果越是精心的设计,越像是雄孔雀无用功的屏。为什么想和他睡与许多男性对“alpha男”的标准不同。女性的欲望对象,不必是个全能领袖。因为对女性而言,如果说性感这个词更像一种氛围与魅力的客观性描述,可以用来形容一件裸露的衣服,一个艳丽的妆容甚至是一个眼神。那么“性张力”这个说法则更加直接,更动态,不用来形容物体与自身,而是直接与异性强关联。它的潜台词甚至更露骨:我想和这个人睡。相较于男性可以被符号化的女性特征吸引,女性的情愫和欲望唤起则要复杂得多。因此可以看到上榜角色没有雷同,不一定八块腹肌,不一定年薪百万,甚至不一定是单身,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标准。涉猎程度广泛更是从城市到小镇,从古到今,从国产到海外,距离越远越阻挡不了“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欲望。 图源:网络但问题是,为什么是他们?这一切都只围绕一个答案:反差感。反差感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展现给你的和他一贯的表现有极大的不同。比如同样是霸总。孟宴臣对喜欢的女人主打一个默默陪伴,不善表达,工作场合越霸道私底下越骑士精神,绅士到许沁在换鞋时撩起裙摆都会扭过头去。而王鹤棣饰演的时宴。日常就是抱着女主到处拉丝发情,不仅操着一口川渝味浓重的气泡音,用词还很可疑,不知道他究竟是爱女主,还是在为“战利品”拜倒在自己的男性魅力下而沾沾自喜。后者“性缩力”的票数比前者的“性张力”多了一万,足以见得女人们不一定爱同款,但谁都不会喜欢油男。 图源:网络而最强烈的反差感,除了在对待女性的方式上,也存在于这个人的出厂设置。就像“性张力”榜单上除了许子诠和殷寿,你大概很难找到那种性经验丰富的存在,甚至有些直接告诉你是处男。但与此同时,这些男性不一定在雄竞里逊色,甚至每个人还在某方面有着极高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并不一定缺少性资源。比如高启强年轻时忙于生计,没有谈过恋爱,结婚即初恋;比如傅卫军虽然长得帅(殷红承认),但因为是哑巴没有和女性接触的机会;比如吴磊饰演的运动员年纪小又忙于训练,遇到女主之前等于没开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些男人和其他女性有着天然的壁垒,这就为“专情”这一稀有特质打下了基础,经验少,也注定与这些作品里相对来说经验更为丰富的女性形成拉力间的劣势。两者结合,反差自然就来了。 图源:网络相处模式+原装人设,一旦密码正确,那其他的都不算bug。因为这些人对自身欲望越克制对自己越自律,越显得他们在爱情方面赋予女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来得越大。这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不易得到的“特权”,而这份“特权”也是女性所熟悉的浪漫爱的源头。哪怕这部分男性在某些地方不够好,但因为有好感加持,那些不够好的地方甚至会反客为主,成为女性怜爱的对象。最好的例子便是傅卫军爆火后,社交网络上兴盛一时的“哑门”。他明明是因为不会说话所以对比其他男性有先天劣势。却正因为不会说话,反而不具备普遍男性的攻击性和“爹味”,被女性喜欢。 图源:网络而相较其他男性,或者直接说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男性角色。——这份“特权”便被稀释或直接失效了。比如“性缩力”榜单上《我的人间烟火》扯女生头发的宋焰,日常就是对许沁大呼小叫,亲密戏也像在强奸;比如看起来“臭烘烘”的刘昊然,胡子拉碴脏兮兮,床戏也没有美感;再比如频频发疯的谢危,再帅的演员也拯救不了一个掐女生脖子的家暴男。 图源:网络看到这些片段,女性们会感到似曾相识——似曾相识的膈应,似曾相识的恶心,似曾相识的窒息。她们已经在现实里看得太多太厌烦,不想到虚拟世界还要受这份煎熬。于是这样的不适几乎是一旦生出,便很难扭转。这也就证明了为什么“性缩力”的选手哪怕是客观的帅哥,物质的富豪,权力的巅峰,却依然不受女性青睐。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把这件事搞颠倒了。本来男性们受到的择偶教育和女性们受到的完全不同,这也就导致了男性对“好男人”的标准和女性对“好男人”标准的大相径庭。男性的世界里,只要有钱有权,女人就会贴上来,但这样的吸引和爱没有半毛钱关系。而后者呢?或许一些男性会愿意主动往女性的标准上靠拢,但如今这样的人会被他们的同类批斗为“舔狗”、“沸羊羊”,成功劝退了许多想要求偶的男性。由此两份标准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前者现实萎靡,化作看似精致实则无脑的霸总偶像剧,继续向社会传送慕强慕富的价值观与有毒的工业糖精;后者则开始变少,只能由女性们自己在各处发掘。因此很多时候当一个新的“互联网天菜”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男人可能不成功,不威猛,甚至没有什么“男子气概”——他仅仅满足了女性对一个正常男人最普通的要求。 图源:网络女人们要的也不多,只要男人不刻意卖弄,不大肆散发自己的雄性魅力,就已经胜过很多同类。女人们要的也不多,只要不霸凌眼球,不欺骗感情,再给一些反差感的甜头,她们自然而然会投出符合心意的那一票。注意,这里的转变是女性厌恶了男权标准下的“男性魅力”,不要把“正常男人”碰上神坛。而这看似渺小的一点反抗。却反映了她们在对异性审视与检验的过程中明确的新标准。当男人成为性客体现实生育率的暴跌,结婚率的萎靡,应证了这个时代的低欲望。女人不再将结婚生子当作人生刚需,劳动参与率的高昂也使得她们掌握的经济资源越来越多。上野千鹤子在《结婚由我》一书里写道,当女人们不再将婚姻看作人生必选项时,她们对男性的看法会渐渐产生从“伴侣”到“商品”的转变。女性市场趋于成熟,正是因为有市场,所以面对女性的言论才成了商品。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女性市场的成熟是因为她们有了经济能力。就像日本的杂志《anan》那样。女性的高消费,催生了男色的商品化。随之而来的诞生的,是与“男性凝视”相对应的“女性凝视”。然而不同于带有侵略意味的男凝,女凝更加柔和,也更复杂。当女性将这样的专注目光投向虚拟的影视角色时,她们更会在其之上加诸自己的想象力,与剧情一起完成一项“打破第四面墙”的创作。而在此过程中,一些与现实差距越大的男性角色,越能引起女性的狂欢。比如前面提到的:专一、性经验缺乏、深情、细腻。在男权社会中因为长久的厌女文化与两性之间男强女弱的惯性搭配,这些特质相较于男性,其实更容易出现在女性身上。而女性对这类被创作出来的男性角色的狂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代偿心理,是现实中很难满足的对异性的一种情感投射。就像“人夫感”的潜台词是“想要被你照顾”,而“破碎感”的本质是女性掌控和男性服从的权力体现。早在1979年,朱迪·福斯特的采访就证明了这一点。“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特质,让你如此之爱?”“一种女性最棒的特质应该是一种智慧,和她散发出来的力量。男人的话,吸引我的应该是一种破碎感——‘我也会受伤,我也很敏感’。这也是现在当红男演员他们所拥有的特质。 图源:网络女人拥有力量,男人满含脆弱。说白了。女人们对男角色的迷恋,对“性张力”的狂热,本质上是打破固有的性别刻板,甚至是将传统男女位置所调转,从被观看的客体换位到观看的主体所得到的一种满足。尤其是在这个对女性不公的世界,女性被压迫欺凌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男性仍旧是权力的主要载体,这一点哪怕是虚拟创作的主体也必须承认,他们所构建的,不是真实。 图源:网络只要影视观众的大头还是女性,只要女性仍旧在为娱乐内容买单,那么这样的趋势照旧会延续,新东西也会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而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当一方刚刚迈入能够消费异性的雏形阶段,你不能要求它直接走到足够尽善尽美的状态。就好像所有的流行都是轮回,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产生质变。只有当女性和男性,女人和男人,同处于被客体被消费的天平上,形成互相压制的平衡,我们才有余地去讨论下个维度的东西。“性张力”便是如此。谁又说这样露骨的评价不能加诸给男性,尤其是给主打取悦女性观众的男性角色们呢?虽然“男凝”和“女凝”不可同日而语,但男性也会成为被“凝视”的那方,被挑剔的那方,被不选择的那方。捧起新的男人不是胜利,打破“标准答案”,自己掌握话语权,才是胜利。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休闲娱乐